認識普立茲克建築獎

普立茲克建築獎

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是全球最具影響力和聲望的建築獎項之一,被譽為「建築界的諾貝爾獎」。該獎於1979年由美國的普立茲克家族創立,旨在表彰在建築領域有傑出貢獻,並且對建築美學、技術及人文發展有重要影響的建築師。以下是普立茲克建築獎的由來、發展歷程、評選標準及歷屆重要得獎者和作品的介紹。

獎項由來

普立茲克建築獎由傑伊·普立茲克(Jay Pritzker)及其妻子辛蒂亞(Cindy Pritzker)創立,靈感來自於諾貝爾獎。普立茲克家族的發跡來自於企業連鎖業務(如連鎖旅館品牌Hyatt),對藝術和文化領域有濃厚興趣,希望設立一個能夠推動建築創新並鼓勵傑出貢獻的獎項,以促進全球建築界的發展。

發展與演進

該獎自1979年成立以來,每年都會頒發一次,由國際知名的建築師、學者和評論家組成的評審團進行評選。隨著時間的推移,普立茲克建築獎的範疇逐漸擴展,涵蓋了不同文化、風格、技術和環境中的建築師,反映出當代建築不斷變化和進步的趨勢。此外,該獎項也逐漸重視環境永續、文化脈絡和社會影響力,並在評選中強調這些面向。

獲獎標準

普立茲克建築獎的評選標準主要是建築師的整體貢獻,而不僅限於某一特定作品。評審團通常會考慮以下幾方面的表現:

  1. 創新性:對建築設計的突破和創新思維。
  2. 美學品質:建築的視覺美感和藝術價值。
  3. 社會與文化影響力:對所在社會和文化的正面影響。
  4. 環境永續:對環境友好的設計和永續性思考。
  5. 技術能力:精湛的建築技術和工藝。
  6. 全方位貢獻:對建築領域的長期貢獻,或對未來建築發展的積極影響。

歷屆得獎者及代表作品

以下是部分具代表性的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與他們的標誌性作品:

  1. 菲力普·強生(Philip Johnson, 1979) – 第一屆得主,代表作為美國紐約的「玻璃屋」(Glass House),極具現代主義風格。
  2.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2004) – 首位女性得主,以富有未來感和動感的設計聞名,代表作品包括中國北京的銀河SOHO、阿塞拜疆的赫達·阿利耶夫文化中心。
  3. 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 2009) – 以靜謐、簡潔、與自然和諧的設計聞名,代表作品包括瑞士的溫泉浴場(Therme Vals)。
  4. 坂茂(Shigeru Ban, 2014) – 以災區臨時建築聞名,關注社會議題,作品包括日本的紙教堂和紙管棚屋。
  5. 阿萊杭德羅·阿拉維納(Alejandro Aravena, 2016) – 強調建築的社會責任,知名於智利的「增量式住宅」設計,為低收入家庭提供可擴展的住房方案。
  6. 安藤忠雄(Tadao Ando, 1995) – 擅長運用光影與混凝土質感的日本建築師,代表作品包括大阪的光之教堂。
  7. 安妮·拉卡頓與尚-菲利普·瓦薩爾(Anne Lacaton and Jean-Philippe Vassal, 2021) – 強調可持續的城市改造,作品包括法國波爾多的Grand Parc住宅翻新工程。
  8. 弗蘭克·蓋瑞(Frank Gehry, 1989) – 他的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 Bilbao)成為現代建築標誌性作品之一,引領「畢爾包效應」(Bilbao Effect),推動了一個城市的經濟和文化復興。
  9. 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 2000) – 他的CCTV中國中央電視台總部以顛覆傳統的立體幾何造型著稱,開創了現代摩天樓的新設計方向。
  10. 托托·伊東(Toyo Ito, 2013) – 東京的仙台媒體中心(Sendai Mediatheque)是一個透明而開放的空間,挑戰了傳統建築的空間分隔方式,體現了現代社會的信息和媒體特性。
  11. 阿拉貢斯(Rafael Aranda)、卡梅·比伽(Carme Pigem)、拉蒙·維拉塔(Ramon Vilalta, 2017) – 這組加泰隆尼亞建築師群體共同創立的RCR建築事務所,以融合在地自然景觀與現代建築設計聞名,代表作品包括西班牙的拉烏薩(La Lira)劇場和西班牙的瓦爾特納藝術中心。

獎項的未來與影響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人口增長及城市化的持續發展,普立茲克建築獎的關注點也在逐步轉變。近年來,評審團越來越重視建築對環境的影響和社會的責任。例如,2016年得主阿萊杭德羅·阿拉維納(Alejandro Aravena)和2021年的安妮·拉卡頓與尚-菲利普·瓦薩爾(Anne Lacaton and Jean-Philippe Vassal),均以低成本、可持續性的設計理念獲得認可。這種轉變反映了全球建築界對於資源保護、氣候行動、社會公平和社區共融的重視。

普立茲克建築獎的影響力也體現在它對年輕建築師的啟發上。這些得獎作品成為了建築教育中的典範,影響了全球許多建築學校的課程。得獎者的設計哲學和作品也鼓勵了下一代建築師更加關注社會問題,並尋求利用設計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建築界的里程碑

普立茲克建築獎不僅是一個建築界的榮譽標誌,也見證了建築行業的變革。在1970-80年代的現代主義之後,建築界逐漸向後現代主義轉變,並開始更多關注建築的文化意涵、社會責任和環境永續性。普立茲克建築獎的歷屆得主和其作品正是這一過程的縮影,從早期著重於藝術性和技術性的現代建築,到今日更重視多元化、在地文化和環境保護的設計。

該獎項在建築師和大眾間架起了一座橋樑,推動了人們對建築美學、功能性及社會意涵的理解。普立茲克建築獎正逐步邁向更加包容、可持續和具社會影響力的未來,不僅向已經成名的建築師致敬,也啟發著年輕的設計師,將創新與責任融入建築設計之中。

普立茲克建築獎

認識普立茲克建築獎
山本里顯
大衛·奇普菲爾德
迪埃貝多·弗朗西斯·凱雷
安妮·拉卡頓
讓-菲利普·瓦薩爾
伊馮娜·法雷爾
謝莉·麥克納馬拉
磯崎新
巴克里希納·多西
弗萊·奧托
坂茂
伊東豐雄
札哈‧哈蒂
約恩·烏松
雷姆·庫哈斯


THINKING 思維

O1 觀點
自地自建
設計風格
生活機能
空間色彩
大師巡禮


THINKING 思維

首頁/思維 / 大師巡禮 / 認識普立茲克建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