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萊·奧托
弗萊·奧托(Frei Otto,1925年5月31日-2015年3月9日)是德國著名建築師、工程師,以其在輕型結構和張拉結構領域的創新而聞名。
出身與求學
奧托出生於德國西格馬林根,父親和祖父都是雕刻家,這使他從小就接觸藝術和設計。 他在柏林長大,少年時期對滑翔機和模型製造產生濃厚興趣,這種愛好激發了他對輕型結構的探索。 二戰期間,他曾作為德國空軍飛行員參戰,后被俘並在法國的戰俘營中度過兩年,期間他利用有限的材料設計和建造了多種類型的結構。 戰後,奧托進入柏林工業大學學習建築,1954年獲得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為《懸掛的屋頂:形式與結構》。
職業生涯
1952年,奧托在柏林成立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 他與帳篷製造商彼得·斯特羅梅耶(Peter Stromeyer)合作,為1955年德國卡塞爾的聯邦園藝展覽設計建造了三座輕質的臨時建築。 1964年,德國政府任命奧托為斯圖加特大學輕型結構研究所的院長,著手為1967年蒙特利爾世博會德國館設計輕型結構。 他還先後在華盛頓大學、耶魯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講學。
弗萊·奧托(Frei Otto)的建築成就集中體現在輕型結構、張力結構和自然材料的創新應用上。 他的設計理念和建築實踐不但為建築領域開闢了新的方向,還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對於生態建築和可持續設計的關注。 奧托的輕型結構美學和對環境的敏銳感知使他成為建築界的先鋒人物。
設計理念
- 輕型結構與極簡設計:奧托追求用最少的材料創造出具有最大空間效用的建築。 他借鑒自然中的輕型結構,如蜘蛛網、鳥巢等,在建築中實現了結構輕盈、功能強大的空間。
- 生態與可持續設計:奧托強調建築應該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並通過節約材料、利用自然通風和採光來實現節能。 他提倡建築設計與自然和諧共處,將生態設計理念滲透到建築的每一個細節中。
- 張拉結構的創新應用:奧托是張拉結構的開創者之一。 他通過使用張力元素、薄膜、網狀結構等,創造出獨特的造型,並使建築具備了極高的可塑性和適應性。
代表性作品
- 慕尼克奧林匹克體育場(1972年):這座體育場以其開創性的輕型拉膜結構成為建築界的里程碑,獨特的懸掛式屋頂象徵著和平與開放,成為慕尼黑的象徵。
- 蒙特利爾世博會德國館(1967年):奧托在世博會德國館的設計中採用了網狀結構,使整個建築呈現出輕盈、靈動的視覺效果,開創了輕型結構的新模式。
- 沙漠帳篷(1971年):這是奧托的實驗性作品之一,體現了他對自然生態和材料節約的理解。 他設計的帳篷結構不僅易於搭建和拆卸,還為戶外活動提供了功能性與美觀性兼具的臨時空間。
- 日本花博德國館(1975年):該建築利用輕質張力結構和薄膜材料搭建,展示了奧托的技術創新,成為花博會的一大亮點。
生平大事件
- 戰俘營中的建築嘗試:二戰期間,奧托在戰俘營中探索輕型結構的概念,設計了多種臨時建築。 這段經歷成為他建築理念的開端,使他堅定了對輕型和張拉結構的興趣。
- 輕型結構研究所的創立:1964年,奧托在斯圖加特大學創立輕型結構研究所,為後來的張力結構、膜結構等創新應用奠定了學術和技術基礎。 這一研究所對輕型結構的推廣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 普利茲克建築獎的追授:2015年,奧托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審團提前宣佈這一消息,以表彰他對建築的貢獻。 評審團稱讚他為「建築史上真正的創新者之一」。。
外界評價
奧托被譽為「建築中的生態先驅」,他的設計理念和作品為現代建築帶來了可持續性和輕型結構的全新視角。 評論家們認為,奧托的建築不僅僅是結構上的創新,更是對人類與自然關係的重新思考。 他的作品既具有美學上的吸引力,又能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建築範例。
普利茲克建築獎的評審團評價奧托的作品「輕盈如羽翼卻堅固如岩石」,他將建築推向了新的高度,讓材料、結構與自然元素在空間中完美融合。 他的建築不僅是人類棲息的空間,也是對環境友好的宣言。 外界普遍認為,奧托的創新精神和生態意識為建築師們提供了新的設計思路,他對環境的關注激勵了後代建築師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
奧托被譽為「建築巨匠,技術泰鬥,生態先鋒,材料大師」。 普利茲克獎評委會評價他「終其一生,弗雷·奧托創造了富有想像力的、鮮活的、前所未有的空間與結構」。
弗萊·奧托的建築設計實踐和理論研究不僅豐富了現代建築的表現形式,也開創了輕型結構和生態建築的未來。 他的成就展示了建築在自然與技術結合中的無限可能,為全球建築界樹立了可持續和創新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