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奇普菲爾德

大衛·奇普菲爾德

大衛·奇普菲爾德(David Chipperfield)是英國著名建築師,2023年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 他於1953年12月18日出生於倫敦,成長於英格蘭西南部的德文郡。 奇普菲爾德在金斯頓藝術學院學習藝術和建築,1976年畢業,並在倫敦建築聯盟學院繼續深造,1980年完成學業。

1985年,奇普菲爾德在倫敦創立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大衛·奇普菲爾德建築事務所。 在與諾曼·福斯特、理查·羅傑斯和道格拉斯·斯蒂芬等知名建築師合作后,他的職業生涯得到了發展。 如今,該事務所在柏林、上海、米蘭和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設有分支機構。

奇普菲爾德的代表作品包括:

  • 柏林新博物館(Neues Museum):位於德國柏林,奇普菲爾德對這座受戰爭破壞的19世紀博物館進行了修復和擴建,保留了歷史痕跡,同時融入現代設計元素。
  • 詹姆斯·西蒙畫廊(James Simon Galerie):作為柏林博物館島的新入口建築,奇普菲爾德的設計融合了古典與現代元素,成為該地區的重要文化設施。
  • 上海洛克·外灘源專案:奇普菲爾德團隊自2003年起,修繕、更新和改造了上海外灘源的11棟歷史保護建築,以及眾安·美豐大樓的整體建築設計和整個街區廣場內巷的景觀設計。
  • 柏林新國家美術館(Neue Nationalgalerie)翻新:奇普菲爾德對密斯·凡·德·羅設計的這座現代主義建築進行了細緻的修復,保留了原有設計的精髓,同時提升了功能性。

2023年,奇普菲爾德因其在建築領域的傑出貢獻,特別是他對歷史建築的修復和現代建築的創新設計,榮獲普利茲克建築獎。 評審團稱讚他「微妙而有力,低調而優雅」的設計風格,以及他對歷史和文化的尊重。

外界對奇普菲爾德的作品評價頗高,認為他在複雜環境中展現了精確且敏感的設計方式,巧妙地將現代元素與現有建築和自然環境相結合,實現了對歷史地標的精確修復和改造。

生平大事件及職業挑戰

  1. 創立事務所:1985年,奇普菲爾德創立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 儘管早期面臨資金短缺和資源限制,但他通過不斷創新和執著的設計風格逐漸在業內站穩腳跟。
  2. 國際擴展:奇普菲爾德事務所後來拓展至全球多個城市,包括柏林、上海、米蘭和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 他的建築專案遍佈歐洲、亞洲和美洲,展示了他在全球建築界的影響力。
  3. 柏林新博物館修復:這座19世紀博物館曾在二戰中受損嚴重,奇普菲爾德在修復過程中採用了“現代嵌合”的手法,將歷史痕跡與現代設計融為一體,保留了原建築的滄桑感,同時賦予其新的生命力。 這一專案讓他廣受讚譽,進一步鞏固了他在建築界的地位。
  4. 挑戰建築改造的限制:在上海外灘源專案和柏林新國家美術館的修復中,奇普菲爾德面對了嚴格的建築保護條例和高難度的設計標準。 他成功地在保留原始建築特色的前提下,增強了現代使用的便利性,這種精緻的設計手法獲得了廣泛的認可。

外界評價

奇普菲爾德的作品風格被評論為“低調而不失力量,簡單卻富有深意”。 他的設計不僅在視覺上具有簡潔和美學上的平衡感,更在功能上考慮了消費者的需求以及建築的可持續性。 他對每一個項目的關注點都放在如何在特定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下,使建築成為城市肌理的一部分,而非一味追求標新立異的造型。 因此,他的設計總是能兼顧藝術性和實用性,贏得了建築評論家和公眾的廣泛好評。他的作品被視為優秀建築的典範,去掉了不必要的元素,準確地回應了當代問題,體現了對建築可持續性的深刻理解。

評價與成就總結

奇普菲爾德以其不追求浮誇設計、尊重歷史、重視社會與環境的理念贏得了普利茲克建築獎。 這一獎項的評審團稱讚他「謙遜而富有力量的設計風格」,認為他的作品“低調而優雅,微妙而有力”,體現了建築應與歷史、文化以及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的精神。 他的成就不僅影響了當代建築的設計標準,更對未來的建築師產生了深遠影響,激勵他們在現代建築中找到平衡創新與尊重傳統的路徑。

普立茲克建築獎

認識普立茲克建築獎
山本里顯
大衛·奇普菲爾德
迪埃貝多·弗朗西斯·凱雷
安妮·拉卡頓
讓-菲利普·瓦薩爾
伊馮娜·法雷爾
謝莉·麥克納馬拉
磯崎新
巴克里希納·多西
弗萊·奧托
坂茂
伊東豐雄
札哈‧哈蒂
約恩·烏松
雷姆·庫哈斯


THINKING 思維

O1 觀點
自地自建
設計風格
生活機能
空間色彩
大師巡禮


THINKING 思維

首頁/思維 / 大師巡禮 / 大衛·奇普菲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