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里希納·多西
巴克里希納·多西(Balkrishna Doshi)是印度著名建築師,1927年出生於印度浦那。 他在孟買的J.J.建築學院接受教育,隨後前往歐洲,曾在法國為勒·柯布西耶工作,后與路易·康共事。
多西於1956年在印度艾哈邁達巴德成立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Vastu-Shilpa(現稱Vastu-Shilpa Consultants),並在此期間完成了多項重要作品。 他於1962年創立了艾哈邁達巴德建築學院(現為CEPT大學),並擔任首任院長。
2018年,多西榮獲第40屆普利茲克建築獎,成為首位獲得該獎項的印度建築師。 評審團稱讚他「通過建築和城市規劃,滿足功能和結構需求,同時考慮氣候、場地、技術、工藝等因素,以及對文脈的深入理解和欣賞」。
巴克里希納·多西(Balkrishna Doshi)是印度建築史上具有開創性意義的人物。 他在建築設計上注重功能性、經濟性與社會責任的結合,同時融入印度傳統文化和氣候條件的考慮。 他的設計以人為本,強調可持續性、社區生活和社會公平,極大地影響了印度現代建築的發展,並贏得了國際建築界的高度評價。
設計理念
- 現代主義與傳統的結合:多西的作品體現了現代主義的原則,受勒·柯布西耶和路易·康的影響,但他也強調將印度的傳統建築元素、材料和氣候條件融入其中,使建築既現代又具有濃厚的印度特色。
- 社會責任:多西深知建築師的社會責任,致力於設計低成本和可負擔的住房,以滿足印度社會中低收入人群的需求。 他通過建築來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提供經濟而實用的解決方案。
- 生態與環境:多西的設計注重可持續性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強調對自然光、通風和自然景觀的利用,以降低能源消耗,並與當地的氣候條件相協調。
代表性作品
- 印度管理學院班加羅爾分校(1977-1992年):多西在該專案中創造了一種集學術、文化和自然環境為一體的建築形式,強調學術社區的開放性。 建築結構中加入了印度傳統建築元素,並採用磚砌、混凝土等本地材料,使其成為教育建築的典範。
- 阿蘭亞低成本住房專案(1989年):這是一個大型住宅專案,為低收入家庭提供了成本低廉且功能完善的住房設計。 多西的設計創造了一個可持續的社區環境,居民能夠根據需求逐步擴建住房。 該項目贏得了社會廣泛讚譽,成為可負擔住房的成功典範。
- 桑珈建築師事務所(1980年):多西自用的工作室,設計風格將傳統印度建築的開放性、採光、通風等特點與現代主義風格結合,成為他設計理念的典型體現。
- CEPT大學校園(1966年):作為艾哈邁達巴德建築學院(后更名為CEPT大學)的創始人和首任院長,多西親自設計了校園,為印度建築教育的現代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校園佈局自然舒適,結合了開放性和教學功能。
生平大事件
- 勒·柯布西耶與路易·康的合作經歷:在多西的職業生涯早期,他在法國與勒·柯布西耶共事,並協助完成昌迪加爾和艾哈邁達巴德的專案。 回到印度后,他與美國建築大師路易·康也保持合作,這些經歷奠定了他現代主義風格的基礎。
- 創立艾哈邁達巴德建築學院(CEPT大學):1962年,多西創立了艾哈邁達巴德建築學院,並擔任首任院長,致力於培養印度建築人才。 這一成就對印度建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 普利茲克建築獎獲獎:2018年,多西成為首位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的印度建築師,標誌著印度建築在國際建築界的崛起。 評審團稱讚他“通過建築和城市規劃,為社會、文化、環境提供了卓越貢獻,成為全球建築界的典範”。
外界評價
多西的作品被譽為「現代建築與印度文化的完美融合」。 他的設計不僅關注建築的形式美感,還重視建築的社會價值和實用性,力求滿足不同階層、尤其是低收入人群的生活需求。 建築評論家認為,多西的設計風格簡潔而不失美感,體現了他對社會的責任感和對文化的尊重。
普利茲克建築獎的評審團稱讚多西是「建築界的良心」,認為他的作品不僅僅是建築,更是對人類福祉的貢獻。 多西在建築設計中的社會責任意識和環保意識為全球建築師樹立了榜樣,也推動了印度建築界對低成本住宅、可持續性和社會公平的進一步探索。
巴克里希納·多西的設計體現了對印度文化的深刻理解與尊重,同時融合了現代主義的理念。 他的建築作品被視為現代建築與傳統文化和諧共存的典範。
巴克里希納·多西的建築成就不僅僅在於建築設計,更在於他通過建築改善人們生活品質、關注社會問題的獨特視角。 他的成就展示了建築的力量,如何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同時,兼顧美學、文化和社會責任,為全球建築界留下了寶貴的財富。